四諦

苦諦、苦集諦、苦滅諦、苦滅道跡諦。

諦,真實的道理,即真理。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,皆依據四諦為根本真理,否則只是分化為旁門左道。


苦諦

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,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。

世間有情悉皆是苦,有漏皆苦,即所謂「苦諦」。

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,即所謂有漏皆苦。


集諦

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,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,這就是「集諦」。

造成苦的原因,粗分「貪」「嗔」「癡」三毒,細分的話為漸生難斷的「貪」「嗔」「癡」「慢」「疑」,以及易生易斷「身見」「邊見」「邪見」「見取見」「戒禁取見」十使。推至根本原因,乃眾生的本心為「無明」所障敝。


滅諦

要想去除痛苦,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「貪、嗔、癡」。

佛陀還列舉了這些痛苦,其中包括內六處、外六處、六識、六觸、六受、六想、六思、六愛、六尋、六伺,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。

這些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,即明集諦理,斷盡煩惱業,則得解脫。


道諦

必須修行「正見解」「正思想」「正語言」「正行為」「正職業」「正精進」「正意念」「正禪定」八正道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這就是「道諦」。

八正道又展開為三十七道品,構成佛教修行的基本法門,能趨向解脫,獲得證悟。


四念住

身念住,觀身不凈。
受念住,觀受是苦。
心念住,觀心無常。
法念住,觀法無我。

主要對治執身為凈、執受為樂、執心為常、執法為我的「四顛倒見」。


四正勤

未生惡法令不生;
已生惡法恆令滅;
未生善法令出生;
已生善法令增長。

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。


四神足

欲神足,欲得神通;
勤神足,精勤習禪;
心神足,心神專一;
觀神足,正確觀想。

意為產生神通的基礎


五根

信根,深信三寶;
精進根,修行不懈,指「四正勤」;
念根,憶念正法,指「四念處」;
定根,修習禪定;
慧根,開發智慧。

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。


五力

信力,堅信真理;
精進力,修四正勤的力量;
念力,破邪、念正的力量;
定力,治心一處的能力;
慧力,產生智慧的能力。

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,


七覺支

念覺支,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;
擇法覺支,選擇正確、適宜的修法;
精進覺支,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;
喜覺支,修禪定得到的喜悅;
輕安覺支,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;
定覺支,攝心不散深入禪定;
捨覺支,捨一切念,不即不離。

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


八正道

正見解
正思惟
正語言
正行為
正職業(正命)
正精進
正意念
正禪定